返回

罗马帝国衰亡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

作者:[英]爱德华·吉本 著 黄宜思 黄

类别:古典人文

状态:完本

字数:885856

更新:2010-01-26

阅 读 下 载

内容简介

    爱德华·吉本出身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据他追记,其家
    族在14 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到16 世纪后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的称号。
    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
    到伦敦从事商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吉本的
    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但他东山再起,
    又复积资十万英镑。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
    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
    会下院议员。吉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吉本于1737 年出生
    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颇以其出身门第
    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一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
    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
    吉本幼年身体孱弱多病,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管,幸赖姨母凯塞琳·波
    顿悉心看护,几次转危为安。他所受的初级教育很不完整,时常因病中断,
    10 岁丧母后,又一度辍学,幸赖他生性好学,又得姨母辅导,读了许多古希
    腊罗马的人物传记,启发了对古典时期历史的兴趣。在入大学之前,他对希
    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础。
    1752 年吉本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时只有15 岁。他对世界历史
    怀有很浓的兴趣,从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尽读所能得到的关于阿拉伯、波
    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在他阅读的书单中也列入了中国史籍。可是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学院生活使他失去学习兴趣。他更换了一位导师,这是
    一位“只记得薪俸,不记得职守”的人,对学生既不指导,也乏管理,虽同
    住一院,却只见过一面,俨然路人。吉本深感无聊,称这段日子为修道院生
    活,时常离校出游,学院也不加约束。他自幼即对宗教争论感兴趣,惑于天
    主教祕义的姑母对他也有所影响,牛津的沉闷气息并不能为他解疑释惑。相
    反,他认为大学要求学生对三十九信条表示信奉之举是“装样子多于诵读,
    诵读多于信奉”。在彷徨苦闷之中,他接受了化体说,改信了天主教。当时
    他还自认是受良心驱使,但多年以后自己承认当时过于幼稚,致为诡辩所惑。
    的确,他这时才16 岁。
    父亲老爱德华得知此事,既惊且痛,向校方举发。学校虽能宽容吉本的
    懒散,却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从此离开了牛津大学。父亲为了补救,重
    新拟订教育计划,把儿子送到瑞士洛桑去读书。
    老爱德华为儿子选定的导师兼房东是一位加尔文派牧师,名叫帕维亚
    尔,是位博学多识的老师。1753 年6 月底,吉本来到洛桑,就下榻在导师的
    家里。帕维亚尔在一封信中记下了对新来学生的印象:“瘦小的身材,硕大
    的头颅,以超人的才能和卓越的议论,为天主教进行了前所未闻的辩护。”
    面对这个天资极高而又坚信天主教的学生,帕维亚尔为他订下周密的学习计
    划,循循善诱,把他一步步引向学问的高峰。在这个简朴的家庭里,缺乏莫
    德林学院那种讲究的宿舍和周到的服侍,但却有着大量的图书和自由的学习
    空气。从1753 年到1758 年的五年时间里,吉本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学业方
    面都有极大的进步,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