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月
![]() |
《天下枭雄》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李世民、窦建德、王世充、李密、萧铣、张须陀、李靖、苏定方.....大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又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隋末天下,群雄争霸,美人似玉,江山如画,唯强者可居。 魂系千年,权门庶子,黄沙百战,气吞万里如虎,对面李唐的强势兴起,他敢与之争夺天下否? |
![]() |
《猛卒》
这是一个迷失在乱世中的大唐,中原藩镇割据,边疆危机四伏,内忧外患,长安却夜夜笙歌,罗裙慢舞。 他是一个独孤的猛卒,鹰镝千里,强悍的游牧勇士闻之丧胆,但大唐却没有他的荣耀。 他拔剑茫然,英雄无觅归处 。。。。。。 |
![]() |
《江山战图》
隋末烽烟起,英雄出边荒。 河北窦天王,雪夜战金刚; 瓦岗枭雄密,火并杀翟让。 奸雄宇文氏,弑主谋萧娘; 长安李二郎,两战洛阳王。 巴陵萧梁帝,跨江取荆襄; 东南杜伏威,自号江淮狼。 |
![]() |
《兵临天下》
一个穿越千年的灵魂,一名卑微的少年, 一辆神秘的牛车,命运交织,演绎出一段金戈铁马的传奇。 波澜壮阔的三国新争霸史由此拉开了序幕。 |
![]() |
《天下》
第六百五十一章帅帐藏娇 两天后,李庆安的大军抵达了太原府的太谷县,夜色已晚,他便命令大军驻营休息,此时已是四月初,是hua褪残红青杏小的季节,和风微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hua木香甜的气息。 大帐里灯火通明,李庆安正坐在桌前看书,神情颇为悠闲,天气渐渐有些热了,在大战已经结束之后,他便不怎么穿那沉重且不透气的盔甲了,换上了一身轻软的军服。 此去太原,李庆安倒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他并不想夺郭子仪军权,一是时机不成熟,其次也是没有必要,眼下,他手中的军队已经到了六十万之众,他是不太在意郭子仪手中那区区的七万人。 此去太原,他是要和郭子仪商议如何部署河东防御的事宜,如何扼守太行八陉,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军队封死在河北境内,让他们自相去残杀。 就在李庆安一边看书,一边想着太原之事时,一名亲兵走到门口禀报道:“大将军,夫人派人送东西来了。” |
![]() |
《大唐万户侯》
诗云: 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天宝初年,天下大熟,斗米不过十钱。话说剑南道阆中郡下,有一县名仪陇县,县南有一山,名金城山,传说葛洪便在此羽化成仙,至今还留有抱朴洞,山间林木幽深、流水潺潺,仿佛那葛洪的五谷道场尚存,这山吸得精华,竟颇有几分灵秀之气。 这一日山路上走来两人,乃一老一少两个游方道士,走在前面的是个道童,说是道童却身材高大,面相业已成年,他身着皂布短褐袍,头戴紫竹冠,背着个粗布大行囊,虽是道童打扮,但举手投足间倒流露出几分随意洒脱,不同于寻常唐人的气质。 他纵身跃上一块怪石,仔细端详它片刻,回头笑道:“我说老道,这里山奇石秀,你为何不在此建个道观,也好养老升天。” 他身后的老道更是不堪,浑身上下全然没有半点仙风道骨,他身量矮小,面皮焦黄,背上布囊重似千斤,直压得他嘴歪眼斜、发端凌乱,天正值三九,但豆大的汗珠却顺着山羊胡汇集,大滴大滴地落到地上,蓝色的道袍也内外湿透,远远望去,头顶上蒸出腾腾白雾,却和那道家仙气毫无半点瓜葛。 “你以为我不想吗?到处受人白眼,这两年腿都跑细了。”他靠在大石上,把背上的袋子吃力地往上托托,方才恨恨道:“不就是没钱吗?好容易攒下几个铜板,偏偏又撞上你这个大肚汉!” 说到钱,那道童瞥了一眼老道背上的布包,大笑道:“我倒从没见过象你这样拿钱的,你就不能去兑成银子吗?这十贯钱少说也有五、六十斤重,看把你压的,还是我替你拿吧!” 老道见道童的狼爪高高向自己背上抓来,吓得他倒退两步,失去了平衡,‘扑通!’一屁股坐在地上,急道:“你且背好自己的行李,那里面可有我们吃饭的家伙,这钱,我自己背得动!” 他费劲地爬起,拍拍身上的尘土,寻思道:“是有些太重了,下山后先寻一个柜坊存下。”又抬头看看天色,见西天飘来几块暗云,他急嚷道:“天已经不早,你快看看附近有无下山之路,莫要再露宿野外了。” 道童醒悟,肚子咕噜一阵响,却是饿了,忙打手帘四处张望,突然他哑然失笑道:“我脚下可不就是下山的路么?” 老道大喜,先抢路而去,道童跳下石来,行囊里又掉出把古铜剑,也顾不得放回原处,一把抓在手上,紧赶几步向老道追去,两人大呼小叫,渐渐地声息远去。 这道童叫李清,本是江南一小镇财政所的会计,国庆和同事来四川青城山旅游,贪恋绝顶风光,失足掉下山来,醒来时竟已来到了唐朝,被这孔方道人所救,接好了脱臼之骨。既受了人家的恩惠,自然得图报,又想到自己无处吃饭,便答应做他一年徒弟,替他打打下手,这几个月过去,李清也渐渐适应了时差,自然而然将自己当作了李隆基治下一芥草民。 说是道士,其实不过是装神弄鬼,哄些愚民蠢妇,骗几个钱米度日,这种把戏,李清的时代遍地都是,和老道配合几次,倒也得心应手,竟被他悟出些新意来,前两日在新政县骗了一大户,哄得老太太十贯棺材本,怕人家识破报官,只寻些荒野山路逃命,二人竟跑到这金城山来。 山下便是仪陇县,全县人口不到五千户,以张、王两姓为大,其中张姓中又以县南的张百龄府最为有名,原因倒不是他家最富,而是其妻为新政县望族鲜于世家之女,族长鲜于士简有两子,皆在外为官,有了这个靠山,这张府自然便成了仪陇县的官绅集散之地。 张百龄惧内,也造成他家人丁不旺,膝下只有一子,名唤张仇,少时斗鸡走马,长大后又迷恋上青楼,平日里眠花宿柳,在这仪陇县也颇有几分风流名气。 可这两天,张府却乱成一团,少爷张仇突然变得痴呆流涎,一脸疯相,搂着母亲叫娘子,扯着父亲 ============== 帘儿轻轻叫了一声,过了半晌,李清听她没有了下文,不由扭头向她望去,只见她目光中有一点忧虑。 李清笑了笑。伸手在她手背轻抚一下道:“在担心什么?” 帘儿抬起头,忧心仲仲道:“我担心逸儿和焕儿,假如他们长大后知道了真相,他们会不会……” “不会!他们不会有冲突地机会。” 李清淡淡一笑道:“等焕儿长到十五岁,我会让他去石国,让他在那里成人,将来他会继承我地衣镶。率领大唐铁骑向西去建立一个新的帝国,而逸儿,我会亲自教育他,培养他成人。” “李郎!” 帘儿忽然听出他话中的深意。不由讶道:“难道你还要回石国吗?” 李清微微一笑,索性将她搂在自己怀中,轻轻拉开了车帘,任由温暖的细雨飘洒在他俩的身上和脸上,窗外烟雨朦胧、江山如画。 李清紧紧将妻子搂在怀中,指着窗外美景道:“等我将大唐打造成一个强盛地帝国。我就会去西域,去建立一个属于我们的国度,总一天,它的疆域将和天空一样宽阔!” 李清仰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穹,胸中顿时豪气万丈,帘儿呆呆地看着笑傲天下地丈夫,忽然想起了他们在仪陇起早贪黑、小本经营的岁月,一股酸楚而又甜蜜地滋味涌入心田,不知不觉她的目光已经痴了…………—— 后记及全本感言 大业十八年。大唐户部统计,全国在籍户数已达二千万户,人口过亿。岁入八千万贯,江南、岭南皆为丰腴之地,国富民强。四月,拜占庭帝国遣使赴大唐。邀大唐共击黑衣大食,年已五旬地内阁首辅李清向皇帝李逸辞去首辅之位,欲亲征大食,随即,内阁十三名阁僚一致推荐户部尚书杨炎为内阁首辅。接替李清之位,并报李逸批准。 五月,李清抵达西域,亲率二十万大宛军远征大食,一年后。黑衣大食阿拔斯在拜占庭和大唐两国地夹击下被迫放弃大马士革西遁。 但李清再没有返回长安,而是留在了大宛,李逸遂封李清为波斯总督,总督葱岭以西事务。并礼送其家人远赴西域。 大业二十二年,李清在原康国都城萨末健建立大宛国,疆域东西约二千五百里。人口一千二百万人,并依附为大唐属国。次年李清遣第五子李诚入长安为质,大唐最终承认了李清的正统地位,以大宛国为西域屏障,防止拜占庭帝国东扩,并加封李清为汉王。 大业四十年。李清在西征拜占庭地途中病逝。享年七十五岁。 ………………………………………………………… |
![]() |
《大唐狂士》
魂穿中唐,帝国时代,女皇强悍。 入幕僧,富贵十年,不如洛阳卖药汉。 狄公案,云诡波谲,机关谁在算? 二武夺嫡,两韦争宫,双李轮流转。 控鹤府,小张吹箫,莲花灿烂,不如五郎小腰蛮。 皇室外戚,世家贵族,掌权人物千千万。 倒头来,寿终天命,谁能活一半? 过河卒,后路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我权谋手段。 煮清茶,扑罗扇,兴起娇妻画眉,闲落风轻云淡。 |
![]() |
《大明官途》
洪武二十二年九月,深秋的寒意笼罩在淮南大地上,在淮南各城中,最有名的就是中都凤阳了,这里是龙兴之地,在朱元璋登基后的洪武二年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因为新都在凤凰山之阳,故名凤阳,朱元璋广封王侯,并迁江南十四万富户于此,使得原本贫瘠的小城立刻变得繁华昌盛。 临淮县在中都凤阳以东约二十里,原名中立县,因紧靠淮河而改名临淮县,这一带土地丰腴、水源充沛,自古就是粮食高产区,再加上这里紧邻龙兴之地,各种优惠政策沾光不少,故而这里人民普遍富裕,生活过得倒也滋润。 在临淮县的东面有一座酷似元宝的小山丘,当地人都称之为元宝山,山脚有一片村落,叫做李家村,顾名思义,村子里的人家大多姓李,这一天,李家村的地主李员外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李家少爷跳井自杀了。 “捞起来了!捞起来了!”几名长工七手八脚从井里吊起一个湿漉漉的人,“我的儿啊!”李员外一声大叫,发疯似地冲了上去,他拼命拍打儿子的脸,可拍打了半天,儿子始终没有动静,李员外悲痛欲绝,他放声大哭==== “大哥,这一定是父皇派人来了。”朱权有点慌张,他可不想让父皇的侍卫看见他在这里。 李维正明白他的紧张,立刻指着梨树林的一条小路道:“贤弟可以沿这条小路一直走,便可到元宝山脚下的官道上,再从那里离开。” “那好,我就先走了,咱们京城见!”朱权翻身上马,带着十几名侍卫向梨树林深处的小路驰去,惊起一地的鸡到处飞腾。 李维正也不敢耽误,他立刻向家里小跑而去,府门前站着几名宣旨官,李员外已经照他们的吩咐摆上了香案,周围挤满了正在吃喜酒的村民,他们又是好奇,又是兴奋,可谁也不敢上前,宣旨官见李维正过来,立刻高声道:“皇上有旨,李维正接旨。” 李维正整理了一下衣帽,跪下道:“罪臣李维正恭迎皇上圣旨,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宣旨官刷地拉开圣旨,朗声宣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前威海卫指挥使李维正有过失而罢官,但其归隐自省,扶济乡民,深合朕意,其引种甘薯有功于社稷,朕念其知错,特准其复职,封李维正为中军都督府副都督,钦此!” “臣李维正谢皇上圣恩!” |
上一页 | 1 / 1 | 下一页 |